查看原文
其他

栋梁特等奖学金 | 在南大,她立志成为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涉外法律人!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知行合一,德法兼修

乐足下之行,先天下之忧

成为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涉外法律人

是她的矢志追求

她,就是2022年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栋梁特等奖学金获得者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润育



王润育毕业于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先后获评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栋梁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近三十项校级以上荣誉。


博学笃志:情关四海以立心


谈到选择法学的原因,王润育称“很感激能在南大与法学相遇”,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法学是一个无比庞大且精致的学科,几千年前的先贤哲人们就在探索如何用法律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在探求何谓公平,在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些伟大的思想至今仍在闪闪发光。


王润育生活照


在王润育眼中,法学是鲜活而有温度的——它追寻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它希望创设更精致、更合理的顶层制度,它告诉你如何用更宏大的视角看待日常的不公。她笑着说:“也许我们要背最多的书,考最难的试,直面人性最灰暗的一面,可总有声音在心里响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就是法学生骨子里的信念感和使命感。”


大二分流后,基于兴趣和生涯规划,王润育选择了进入南大法学院的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希望能够以此突破自己过往认知的局限,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


正如她所言,“保持国际化的视野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思考问题,用更为平和的心态包容分歧,作为一名法学生,尽早建立与世界的联系、看到未来丰富的可能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过去三年多里,王润育成绩优异,名列前茅,94分以上课程占了全部专业课程的1/3。同时,她也不忘通过实务检验和锻炼专业功底,曾获第十五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大陆赛区二等奖、第九届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模拟法庭(英文)赛三等奖、第二届金陵杯华东地区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最佳书状奖等等。她从这些奖项中获得的远不止荣誉本身,于她而言,更重要的在于,一次次破茧的尝试,让她收获了强壮的“蝶翼”,足以承载拥抱天空和远方的梦想。


王润育生活照


在这些竞赛中,王润育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大三时参加的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在此之前,她和队友都完全没有接触过国际人道法。她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几乎看遍了杜厦图书馆里的每一本相关书籍,检索了上百个相关案例,修改了十几遍书状材料。从一窍不通的人道法小白到熟记于心的参赛者,队伍里的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熬夜、通宵都是常态,甚至还曾经因为太晚离开教室,而被反锁在图书馆一楼,只能在深夜12点拨打校园110等待保安大叔“救援”。


星光不负赶路人,最终,这支整场比赛中人数最少、年级最低的参赛队伍取得了初赛全国第十名、最佳辩护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艰难的备赛期,她常常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总不能因为过去这一百年我们一败涂地,就放弃争取胜利的机会。”而事实也再一次印证了她的信念,团队用坚持换得了胜利。


右一为王润育


这一经历对王润育而言意义重大,“对我来说,模拟法庭的模不止是‘模拟’的‘模’,也是‘磨练’的‘磨’,它不仅让我看到了课堂之外的法学,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勇敢的自己——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回头再看这段备赛经历,好像当时那些以为难以迈过的坎,最终都消散在了风中,回忆里只剩下熠熠闪光的我们。感谢相遇。”


左三为王润育


知行合一:绝知法学要躬行


作为南京人,王润育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着更深的感触。大二那年暑假,抱着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以及南京人的使命感,王润育参与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中德国际科考项目


在项目中,她完成了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采访,积累下扎实的口述史资料,最终形成了包括访谈逐字稿、调研报告、纪录片在内的各项成果,对《拉贝日记》的公开、出版和接受情况,以及其从私人记录进入历史记忆的轨迹进行了严谨探究,得到了新华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的报道及转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循着拉贝的跫音走近那段历史,令她感触颇深的是随着项目研究范围的拓展,她发现让人热泪盈眶的远不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南京人民的拉贝先生——在那个全世界都对犹太人拒之门外的年代,上海也接纳了两万余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避难的“诺亚方舟”,国际人道主义的光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熠熠闪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无情战火中的守望相助,也生动诠释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寓示了战争与和平这道谜题的最终解


第一排左三为王润育


她始终努力把握各类探索学术的机会,除了参与国际科考,她还曾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了“国际刑法中强迫被保护人在敌国部队中服役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认定”省级大创项目,将其涉外法律的学习与实践更加生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先后三次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过中国青年报全国大学生暑期优秀实践团队、江苏省三下乡暑期优秀实践团队等荣誉。


大学三年里,她多次入选了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训研所、复旦、南大等组织的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参与联合国志愿项目、参加国际会议、到国际组织实习,努力用实际行动展现胸怀寰宇的青年涉外法律人的风采。


任重志远:德法兼修开太平


作为一名法学生,王润育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强调“法学不仅带给她安身立命的本领,也给了她回馈社会的机会”,因此她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大量的公益实践,校内外志愿时长达507.5小时,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爱心联盟公益社团优秀骨干等荣誉称号。


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王润育认为做公益正是一件能够让人与社会产生联系的事情。也正因此,她在刚入学时便加入了南大最大的公益社团——天健社。三年来,她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同投身公益事业,收获满满。


王润育参与南大120周年校庆照片


从参与和平学科考到接触国际人道法,再到参与进相关英文模拟法庭竞赛并负责有关的省级大创项目,一路走来,王润育深刻领略了“战争与和平”的内涵以及全球治理的意义所在。颁布国际法规则,建立国际法庭,都只是实现世界“消极和平”的手段。除了这种防止战争爆发,消除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消极和平”,我们还应该关注世界的“积极和平”,例如健康生活、人权维护、种族平等、生态保护等,而实现这个目标便要依靠“全球治理”


王润育生活照


大二时,王润育利用假期时间,作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志愿者来到浙江千岛湖,参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千岛湖山明水秀,支撑着长三角地区1000万人的战略用水,然而当地季节性的农药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他们在当地开展自然教育,宣传科学护水理念,为保护长三角战略水源地,推动流域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项目被央视《山中青年》报道,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银奖,并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自然保护与修复案例。王润育也被授予“复旦大学荣昶学者”的荣誉称号,获得了校内外各类国际组织人才奖学金,成为了长三角地区全球治理人才库中的南大人。




脚踏实地:全力抵达生活的真实


王润育毕业于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在采访中她提到,高中母校不仅带给她知识与理想,也给予了她奋斗岁月里的一次次感动,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会告诉学生校园里的海棠花开了,提醒他们转头看一看天边的晚霞……每每想起高中三年,她总会忍不住感叹自己的幸运,不仅有最好的师长,还有最好的朋友,让她成为了最好的自己,感恩母校的培养,祝福母校未来更展宏图!


王润育生活照


对于自己同时获评栋梁特等奖学金和学生年度人物,王润育谦虚而郑重地表示:“非常感谢学校的肯定和培养,也非常荣幸能够忝列各位优秀同侪中,平心而论,我觉得自己并不是最优秀、最厉害的那一批人,只不过是抓住了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把大学里的每一天过得足够充实,而这其实也是每一个努力着的南大人的日常。”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学业、竞赛、志愿、科研等多线平稳进行,为王润育带来的更多是充实而非压力。每次学习到新的知识、完成好工作任务都会让她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她认为,“做事情让我感到被赋能。在工作中解决哪怕很小的一些问题,这种因为我的付出外界发生了一些细微到哪怕微不足道的正向改变的感觉是我跑起来的一大动力。”谈到平衡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经验,她分享到“我更多的会把学习任务更多地分配到周一到周五,让自己在这段时间集中地去学习,而把工作、社团、休闲活动放到周末的时间,劳逸结合,让自己可以一直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王润育生活照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润育期待未来自己能在发掘内心热爱的同时探索世界,在不断精进专业素养之中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回顾一路走来的自己,王润育亦对学弟学妹们表达了期待与祝福:“愿大家都能保持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勇气,真诚地对待生活,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采访|郭彦辰

文编|郭彦辰

美编|袁亦涵

责编|滕亦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